炮附子在经方汤剂中的应用规律探析

曹玉琪, 徐亚南, 孙佳归, 周政署, 柳成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5, Vol. 27 ›› Issue (01) : 102 -107.

PD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5, Vol. 27 ›› Issue (01) : 102 -107.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5.01.018

炮附子在经方汤剂中的应用规律探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和煎煮方法。现今医家使用炮附子时通常先煎1~2 h,而仲景则不先煎,而且在用量上也与现今有很大差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炮附子的主要功效为扶阳、逐饮、止痛和恢复沉衰的机能,但在不同剂量与不同煎煮时长下,炮附子所偏重的治疗方向不同,在主治、功效和适应证上也有区别。1枚炮附子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兼阳虚证;治疗少阴表证需发汗者;温阳利水;治疗四肢疼痛、骨痛、腹部疼痛。2枚炮附子主要用于温中逐饮;治疗身体或骨节痛;治疗消化道出血和子脏开。3枚炮附子主要用于治疗剧烈疼痛和用于祛除较为严重的肌表水湿之邪。不同的煎煮时长亦对炮附子的主治功效有影响。煎煮时间短,则炮附子治疗阳虚恶寒与止痛的功效较强。煎煮时间较长,炮附子的逐饮的功效则更好。若疼痛与水饮的程度皆重,则煎煮时间应当适中,不可过短或更长。虽然大抵按照以上规律使用,但仲景并不拘泥于此,而是根据患者的体质调整用量与煎煮时长。探析炮附子的应用特点,可以为中医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帮助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灵活运用药量和煎服方法。

关键词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炮附子 / 用量 / 煎煮方法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曹玉琪, 徐亚南, 孙佳归, 周政署, 柳成刚 炮附子在经方汤剂中的应用规律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27(01): 102-107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5.01.018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4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