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疫古籍出发辨疫病与伤寒、温病关系

赵妍, 李海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5, Vol. 27 ›› Issue (03) : 146 -149.

PD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5, Vol. 27 ›› Issue (03) : 146 -149.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5.03.026

从治疫古籍出发辨疫病与伤寒、温病关系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疫病学具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疫病是由杂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病,杂气并非外感六淫,不具有寒、热、温、凉等属性,但又可兼夹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杂气由口鼻而入,伏于膜原或中焦,传变形式包括表里九传、三焦传变、十二经传变、六经传变等多种形式,其病机本质是郁热内发,治疗以清里热为主。明清时期的疫病学家以清里热为基本治则,发展了汗、下二法,将汗法扩展为求汗之法,通过各种治法达到气机通、汗自出、邪随汗并的目的。下法不拘结粪,提出“时疫下不厌早”“时疫在下其郁热”等说法,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将疫病与伤寒、温病进行区分,提出疫病不是伤寒,也不属于温病范围。疫病学理论对当今的传染病治疗仍具指导意义,疫病治疗注重逐邪外出,将清热、攻下等多种治法结合,并依据兼夹邪气随证加减,后期治疗时以养阴清余热为主,并注意顾护脾胃。该文将疫病、伤寒、温病3种外感病进行区别的目的是使医务工作者治疗现代疫病时有证可依、有的放矢。

关键词

疫病 / 治则 / 伤寒 / 温病 / 杂气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赵妍, 李海波 从治疫古籍出发辨疫病与伤寒、温病关系[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27(03): 146-149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5.03.026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