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痒疹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述评

王蒲宁, 李欣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5, Vol. 27 ›› Issue (04) : 7 -10.

PD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5, Vol. 27 ›› Issue (04) : 7 -10.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5.04.002

结节性痒疹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述评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PN)是一种以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手指及脚趾等皮肤暴露部位多见,常累及躯干及面部。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紊乱、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神经精神因素及遗传等有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该方案疗效不佳,且长期使用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多年来,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经验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该病病因多为风邪、湿热、血虚,脾失健运,肝肾阴虚。其病机关键在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经脉失养,肝郁气滞所致。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学对结节性痒疹发病机制以及中医在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特色方法,主要包括内服中药治疗,配合以中药外洗、熏洗、火针、穴位贴敷等方法。在中药内服治疗方面,通过辨证论治将结节性痒疹分为4种常见证型:湿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气滞血瘀证和肝郁气滞证。最后还通过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出了院内自拟方“消风散”进行简单的阐述。通过文章总结得出关于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瘙痒感,提高生活质量,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皮肤病变,同时缓解疾病的复发风险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经验。然而,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疗效不稳定、治疗周期长等。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究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机制,提出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结节性痒疹 / 发病机制 / 中医药方面治疗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王蒲宁, 李欣峰 结节性痒疹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述评[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27(04): 7-10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5.04.002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8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