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抽动障碍作用机制

范祎铭, 鲍超, 李建兵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5, Vol. 27 ›› Issue (04) : 134 -139.

PD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5, Vol. 27 ›› Issue (04) : 134 -139.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5.04.026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抽动障碍作用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地运动抽动和言语发声。抽动障碍的发病可能与皮质-基底神经节网络功能障碍有关,其病因复杂,涉及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个方面。脑肠轴是连接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脑肠轴功能的紊乱在抽动障碍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抽动障碍的临床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多、易反复发作等局限性,而针灸治疗作为一种安全、便捷的疗法,已被证实可以显著改善抽动障碍症状,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基于中医脑肠联系理论及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发现,针灸可以作用于脑肠轴从而改善抽动症状。文章从脑肠轴理论出发,分别从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平衡肠道微生物群落、调节神经通路、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HPA轴激素水平的释放等机制综述探讨针灸多层次、多角度治疗抽动障碍的可能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抽动障碍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针灸 / 脑-肠轴 / 抽动障碍 / 儿童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范祎铭, 鲍超, 李建兵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抽动障碍作用机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 27(04): 134-139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5.04.026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9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