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武旭娇, 何凯峰, 孟姿, 白雪, 陈凡, 王丽芬, 杨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01) : 193 -198.

PD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01) : 193 -198.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4.01.036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总结近几年文献发现,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较多,且疗效显著,针刺疗法主要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耳针、电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通络止眩针刺法、“阴中隐阳”针刺法、枕部排刺法、搓针法等,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促使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液黏稠度,调控微循环;调节血浆内皮素的释放,缓解脑血管痉挛等多种机制相关,现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以后的临床与科研提供更为严谨的理论依据。部分机制仍在研究中,今后应进一步挖掘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作用机制,使针刺治疗该病的理论依据更加完善。

关键词

针刺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机制 / 研究进展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武旭娇, 何凯峰, 孟姿, 白雪, 陈凡, 王丽芬, 杨艳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26(01): 193-198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4.01.036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2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