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牡丹皮-栀子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

李钰杰, 马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02) : 198 -205.

PD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02) : 198 -205.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4.02.037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牡丹皮-栀子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牡丹皮-栀子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该文通过计算机技术筛选牡丹皮、栀子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药理学机制。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Uniport数据库整理及筛选牡丹皮、栀子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及对应的基因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靶点预测数据库(TTD)提取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DD)的相关靶点基因。进行Venn分析,将成分靶点与抑郁症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共同靶点基因。构建化合物-靶点复合网络,筛选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关键成分,同时用共同靶点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出关键蛋白。将Metascape数据库和微生信云平台筛选得到的共同靶点基因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与基因本体(GO)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KEGG数据库画出KEGG信号通路图。结果 筛选得到牡丹皮、栀子与抑郁症有关的15个活性成分、138个对应靶点;PPI网络涉及138个节点,1648条边;GO富集主要涉及对氧气水平反应、细胞膜筏、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KEGG富集气泡图显示与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有关。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可以分析出牡丹皮、栀子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有效化合物和关键通路等,为牡丹皮、栀子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抑郁症 / 牡丹皮-栀子 / 网络药理学 / 中药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李钰杰, 马进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牡丹皮-栀子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26(02): 198-205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4.02.037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