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在味为甘”理论扭转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观初探

司琦, 邹吉宇, 庞立健, 王天娇, 臧凝子, 吕晓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07) : 73 -76.

PDF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26 ›› Issue (07) : 73 -76.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24.07.014

基于“脾在味为甘”理论扭转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观初探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由于预后极差、治疗手段有限等成为全球范围内较为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如何有效治疗IPF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IPF发病在肺,“脾”“肺”互为母子关系,肺脏盛衰受脾脏影响,文章通过脾藏象理论阐释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观,明晰“脾在味为甘”科学内涵,“脾喜甘味-甘易伤脾-甘能补脾”为“脾在味为甘”生理、病理、治疗基础的关键轴,“甜味觉受体-肠道菌群-IPF”为“脾在味为甘”干预疾病进程的病理链条。通过经脉、五行、气血、痰瘀角度论述从脾治疗IPF的理论基础,依据甘味“甘补”“甘和”“甘缓”的特性补虚荣络、寓通于补、缓攻延效从而改善IPF患者预后,将中医理论和西医机制结合为临床特发性肺纤维化辨证施治与遣方用药开辟新思路与新方向,对延缓疾病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 脾在味为甘 / 肺虚络瘀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司琦, 邹吉宇, 庞立健, 王天娇, 臧凝子, 吕晓东 基于“脾在味为甘”理论扭转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观初探[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26(07): 73-76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4.07.014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5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