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摘要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宫腔粘连(IUA)的潜在发病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以识别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 建立小鼠IUA模型并获取子宫组织标本。通过RNA-seq技术筛选小鼠模型中差异表达基因,采用GO/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合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核心枢纽基因。收集临床子宫内膜样本(对照组/IUA组各n=7),结合小鼠子宫组织标本,采用RT-qPCR对所筛选的候选基因的表达进行跨物种验证。结果 基于3对IUA与正常小鼠子宫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共鉴定出936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585个、下调351个;|Log2FC|≥,P<0.05)。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细胞周期调控(G2/M期转换、纺锤体微管组装)、MAPK及PI3K-AKT信号通路(GSEA、GO、KEGG联合验证)。PPI网络分析筛选出6个核心Hub基因(Pbk、Nuf2、Cep55、Shcbp1、Bub1、Ccnb1),其网络高连接度提示其对细胞周期进程的枢纽调控作用。RT-qPCR实验证实,在人和小鼠IUA组织中Pbk、Nuf2、Cep55、Shcbp1、Bub1及Ccnb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呈现高表达(P均<0.05)。结论 Pbk、Nuf2、Cep55、Shcbp1、Bub1及Ccnb1参与IUA进程中细胞周期的异常调控,可能作为干预IUA病理进程的新型分子靶点。
关键词
宫腔粘连
/
子宫内膜
/
生物信息学
/
Hub基因
/
分子靶点
Key words
徐风娟, 李光风, 罗桑, 宣婷婷, 安霞霞, 刘丹
宫腔粘连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枢纽基因的验证[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7(04): 387-394 DOI:10.16050/j.cnki.issn1674-6309.2025.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