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F/ICSI-ET/FET后自然流产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徐丽清,许虹,宋兰林,李红,全松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 2020, Vol. 10 ›› Issue (2) : 4 -10.

PDF (3516KB)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 2020, Vol. 10 ›› Issue (2) : 4 -10. DOI: 10.3868/j.issn.2095-1558.2020.02.002
论著

IVF/ICSI-ET/FET后自然流产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3599K)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后新鲜胚胎移植(embryo-transfer,ET)及冷冻胚胎移植(frozen embryo transfer,FET)后自然流产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4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ET/FET后发生自然流产的夫妇115例,根据胚胎染色体结果分为异常组(74例)及正常组(41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助孕相关指标间的差异并探讨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IVF/ICSI-ET/FET中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率为64.3%,以非整倍体率(91.9%)为主。胚胎染色体异常组的女性年龄显著高于正常组[(34.3±4.5)vs(32.2± 4.5),P<0.05],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hin,Gn)总量显著高于后者[(2935.5±1418.5)vs(2398±1014.9),P<0.05],男性年龄亦高于后者[(37.1±4.9)vs(35.3±5.2),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的男女性别比为1∶2.4,女胎比例显著高于异常组(P<0.05)。IVF与ICSI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女性年龄为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8~1.204)。 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IVF/ICS-ET/FET后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但细胞培养法可能会降低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女性年龄是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VF/ICS-ET/FET治疗并不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风险。

关键词

自然流产 / 胚胎染色体 / 体外受精 / 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 / 冷冻胚胎移植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徐丽清,许虹,宋兰林,李红,全松 IVF/ICSI-ET/FET后自然流产的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20, 10(2): 4-10 DOI:10.3868/j.issn.2095-1558.2020.02.002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3516KB)

224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