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颊针治疗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

文婷, 万先文, 武勇强, 龚海霞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25, Vol. 65 ›› Issue (01) : 1 -5.

PDF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25, Vol. 65 ›› Issue (01) : 1 -5. DOI: 10.13764/j.cnki.ncdm.2025.01.001

连续颊针治疗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连续颊针治疗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造模组和颊针组,每组12只。采用牛Ⅱ型胶原诱导法处理造模组和颊针组,建立大鼠RA模型。颊针组参照人颊针“足”穴定位取穴,进行颊针治疗。比较各组造模前、造模后(第7天、第15天和第21天)的体重、足表面温度、足掌厚度、足容积和痛阈。造模后第21天,使用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足跖组织中IL-1β、IL-10、TNF-α、MCP-1、CXCL10和CXCL13水平。结果 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第7天模型组和颊针组体重、足表面温度和痛阈降低(P <0.05),足掌厚度和足容积增加(P <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造模后第7天、第15天和第21天的体重、足表面温度和痛阈均降低(P <0.05),足掌厚度和足容积均增加(P <0.05)。与模型组比较,颊针组在造模后第15天和第21天的体重、足表面温度和痛阈升高(P <0.05),足掌厚度和足容积降低(P <0.05)。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第21天模型组在中切和高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沉降率均升高(P <0.05),足跖组织中IL-1β、TNF-α、MCP-1、CXCL10、CXCL13含量升高(P <0.05),而IL-10含量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21天颊针组在中切和高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沉降率均降低(P <0.05),足跖组织中IL-1β、TNF-α、MCP-1、CXCL10、CXCL13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 <0.05)。结论 连续颊针治疗可有效缓解大鼠RA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血流流体状态改善,以及足跖组织内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降低有关。

关键词

颊针 / 类风湿关节炎 / 疼痛 / 血液流体学 / 炎症 / 动物,实验 / 大鼠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文婷, 万先文, 武勇强, 龚海霞 连续颊针治疗对胶原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 65(01): 1-5 DOI:10.13764/j.cnki.ncdm.2025.01.001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