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蒋惠瑜, 刘海潮, 陈燕青, 李菊惠, 王兆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40 ›› Issue (08) : 901 -905.

PDF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40 ›› Issue (08) : 901 -905. DOI: 10.13463/j.cnki.cczyy.2024.08.018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 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关键词

肌筋膜松解手法 / 脑卒中 / 下肢痉挛 / 电生理机制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蒋惠瑜, 刘海潮, 陈燕青, 李菊惠, 王兆伟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0(08): 901-905 DOI:10.13463/j.cnki.cczyy.2024.08.018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6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