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肝脏代谢组学探讨桦褐孔菌醇提物肝损伤机制

沈子扬, 赵良友, 吴丹, 刘树民, 于栋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40 ›› Issue (10) : 1095 -1101.

PDF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Vol. 40 ›› Issue (10) : 1095 -1101. DOI: 10.13463/j.cnki.cczyy.2024.10.008

基于肝脏代谢组学探讨桦褐孔菌醇提物肝损伤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利用肝脏代谢组学技术,探寻桦褐孔菌醇提物对大鼠肝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桦褐孔菌醇提物高剂量组(2.0 g·kg-1)、中剂量组(1.0 g·kg-1)、低剂量组(0.5 g·kg-1)。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2周。采用超高液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对各组大鼠肝脏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辅以生化分析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高剂量组动物肝脏出现中央静脉淤血、胆管增生和肝细胞肿胀等组织病理学变化。桦褐孔菌醇提物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可降低血清中白蛋白(ALB)含量,中剂量组可升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含量,高剂量组血清中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上升。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肝脏样本中鉴定出30个差异性生物标志物,参与了7个代谢通路调节,其中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是主要代谢途径。结论 桦褐孔菌醇提物可能通过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变化,促进炎性因子生成,引起SD大鼠出现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可为进一步研究桦褐孔菌醇提物肝损伤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桦褐孔菌醇提物 / 肝脏代谢组学 / 肝损伤 / 生物标志物 / 初级胆汁酸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沈子扬, 赵良友, 吴丹, 刘树民, 于栋华 基于肝脏代谢组学探讨桦褐孔菌醇提物肝损伤机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0(10): 1095-1101 DOI:10.13463/j.cnki.cczyy.2024.10.008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4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