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诱导周围神经病变的最新预测及干预策略

刘昱, 郭佳欣, 刘俊彪

临床与病理杂志 ›› 2024, Vol. 44 ›› Issue (09) : 1249 -1259.

PDF
临床与病理杂志 ›› 2024, Vol. 44 ›› Issue (09) : 1249 -1259.

紫杉醇诱导周围神经病变的最新预测及干预策略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紫杉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其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paclitaxel chemotherapy 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PIPN)是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且PIPN患病率较高。PIPN严重时需要减少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药物用量或停止化疗,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尽管PIPN在化疗结束后一般会好转,但约30%的患者仍将持续,因而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早期评估和干预甚为重要。PIPN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客观诊断的方法有限。常规的神经性疼痛治疗的疗效一般,因此需要确定新的诊断及药理靶点来预防/治疗PIPN,而动物建模是预测人类药物反应的主要方法。PIPN的评估工具包括神经肌肉超声(neuromuscular ultrasound,NMUS)检查、切伦科夫荧光成像(Cerenkov luminescence imaging,CLI)、神经纤维密度检测和眼科的动态红外成像技术、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大面积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PIPN最新干预药物和策略包括神经元和轴突功能的保护药物、离子通道失调药物、线粒体功能保护药物、降低炎症和非神经元细胞激活药物、化疗药物转运体纳米技术等。它们以氧化应激、谷氨酸能神经传递、鞘脂代谢、神经元摄取转运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代谢、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和5-羟色胺能受体为作用靶点。根据啮齿类PIPN动物模型研究,一些测试药物是发挥镇痛作用还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清楚,而另一些测试药物主要关注的是镇痛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PIPN药物的作用机制、评估终点标准化,将会加快新药进入临床的步伐。

关键词

紫杉醇 / 周围神经病变 / 早期评估 / 干预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刘昱, 郭佳欣, 刘俊彪 紫杉醇诱导周围神经病变的最新预测及干预策略[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4, 44(09): 1249-1259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