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张晓娇, 奎翔, 冯润林, 孙成鹏, 李汝懿, 郭敏敏, 华结, 欧志燕, 王燕

临床与病理杂志 ›› 2024, Vol. 44 ›› Issue (08) : 1162 -1169.

PDF
临床与病理杂志 ›› 2024, Vol. 44 ›› Issue (08) : 1162 -1169.

输尿管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1例输尿管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女性患者,因“右侧腰部不适持续15年、病情加重,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占位”就诊。腹部CT和磁共振检查均明确显示右侧输尿管中上段交界区占位性病变,并伴有上游输尿管及肾盂肾盏重度积水。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右侧输尿管镜检查示肿瘤位于右侧输尿管上段,最大直径约为1.5 cm,周围输尿管黏膜未见息肉样增生,膀胱内亦无结石或占位性病变。肿瘤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患者右侧输尿管存在肿瘤性病变。由于病变组织量较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不支持上皮源性肿瘤的诊断,须进一步鉴别PEComa、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等。为明确诊断,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输尿管肿物为恶性PEComa,肿瘤已浸润至外膜层,伴有静脉侵犯。输尿管恶性PEComa罕见,该病的恶性诊断指征包括:瘤体>5 cm、浸润性边缘、高分化细胞核并细胞丰富、核分裂象≥1个/50高倍视野、肿瘤性坏死和血管侵犯。具有2个或以上指征时考虑为恶性。瘤体大小与肿瘤发生部位的生长空间有关,瘤体> 5 cm可能不是诊断恶性PEComa的必需条件。当其活检标本较小且病理组织形态不典型时,须结合细胞学检查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帮助鉴别和确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转录因子增强子3(transcription factor enhancer 3,TFE3)阳性在特定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其特异度和敏感度相对较低,不能单凭TFE3核阳性表达就诊断为某一肿瘤,更不能代替分子检测判断是否存在基因重排。在病理组织形态特征不典型的情况下,需要综合分析,充分结合免疫表达结果和形态学表现,必要时加做基因检测才能得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关键词

输尿管 / 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 转录因子增强子3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晓娇, 奎翔, 冯润林, 孙成鹏, 李汝懿, 郭敏敏, 华结, 欧志燕, 王燕 输尿管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4, 44(08): 1162-1169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6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