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煤润湿性影响机制

张建国, 刘依婷, 王满, 王英伟, 李红梅, 谢晶, 赵赟, 周伟奇, 叶思琪, 李露明, 漆锐

工程科学与技术 ›› 2022, Vol. 54 ›› Issue (05) : 191 -202.

PDF
工程科学与技术 ›› 2022, Vol. 54 ›› Issue (05) : 191 -202. DOI: 10.15961/j.jsuese.202100356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煤润湿性影响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煤矿深部开采条件下煤尘灾害严重,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改善煤尘润湿性,抑制煤尘的产生和扩散。为了探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煤尘表面的润湿过程和润湿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基葡糖苷(APG)与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对煤尘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基于苯环碳骨架结构建立3组煤–水界面吸附体系模型,对比分析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的吸附平衡构型和分子空间分布,计算煤–表面活性剂–水间相互作用能及能量组成变化,考察APG和Triton X–100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能力;以河南平顶山矿区丁、戊、己3组煤层煤样为测试对象,开展沉降和接触角实验并计算煤样表面自由能组成,验证模拟结果,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煤样芳香烃基团特征,验证Triton X–100与煤分子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达到吸附平衡状态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通过烷基链相互连接,形成聚集状态,在煤–水界面与水–气界面均有分布;Triton X–100通过增强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水分子在煤表面的吸附,对煤表面润湿性能影响较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Triton X–100对煤表面的润湿效果优于APG,质量分数为1.5%时效果最优,且煤尘中的芳香烃含量越高,越利于Triton X–100的吸附。研究成果可为深部开采的高效抑尘剂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煤尘 / 润湿性 / 分子动力学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建国, 刘依婷, 王满, 王英伟, 李红梅, 谢晶, 赵赟, 周伟奇, 叶思琪, 李露明, 漆锐.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煤润湿性影响机制[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2, 54(05): 191-202 DOI:10.15961/j.jsuese.202100356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