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BM–DEM耦合计算模型的含水层内悬浮颗粒运动特性

马玖辰, 崔阿凤, 吕林海, 杨杰

工程科学与技术 ›› 2023, Vol. 55 ›› Issue (05) : 149 -160.

PDF
工程科学与技术 ›› 2023, Vol. 55 ›› Issue (05) : 149 -160. DOI: 10.15961/j.jsuese.202200270

基于LBM–DEM耦合计算模型的含水层内悬浮颗粒运动特性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基于格子Boltzmann法(LBM)与离散单元法(DEM)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格子单松弛模型演化方程进行修正,建立LBM–DEM耦合计算模型。引入浸没移动边界方法(IMB)处理复杂的流–固边界问题,利用编程软件MATLAB开发LBM–IMB–DEM耦合求解程序,对悬浮颗粒在含水介质中的运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开展层析柱强制渗流试验,模拟DKT算例,验证了计算模型与求解方法的正确性;从孔隙尺度分析地下水动力、颗粒形貌和尺寸效应对含水层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口流速为5×10–5 m/s,向含水介质注入球形硅微粉悬浮液时,含水层各区域的渗流速度均呈现下降、回升、稳定的3个连续阶段;随着渗流速度的降低,颗粒滞留率增加了47.4%,所选3个断面平均流速恢复率降低。将悬浮颗粒由球形硅微粉替换为非球形硅微粉后,所选3个断面的平均流速最大降幅分别提高了15.0%、11.4%、2.6%,恢复率依次降低了37.5%、69.6%、71.9%,含水介质的颗粒滞留率增加了47.9%。基于颗粒受力平衡分析可知,球形硅微粉转动惯量较低,易于滚动并脱离含水介质表面;同等效体积的非球形硅微粉比表面积更大,而且多絮凝成团,迁移过程中出现沉积或被孔喉捕获的机率提高,并且沉积后难以发生再释放过程。随着渗流速度的降低与含水介质计算区域的增加,悬浮颗粒形貌的变化对于含水层水动力场演化过程的影响程度增强。

关键词

颗粒运移 / 格子Boltzmann方法(LBM) / 离散单元法(DEM) / 形貌特征 / 尺寸效应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马玖辰, 崔阿凤, 吕林海, 杨杰. 基于LBM–DEM耦合计算模型的含水层内悬浮颗粒运动特性[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3, 55(05): 149-160 DOI:10.15961/j.jsuese.202200270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6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