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结构震后复位能力研究

王斌, 张展宏, 陈鹏, 朱松晔, 戴靠山

工程科学与技术 ›› 2023, Vol. 55 ›› Issue (05) : 5 -13.

PDF
工程科学与技术 ›› 2023, Vol. 55 ›› Issue (05) : 5 -13. DOI: 10.15961/j.jsuese.202300062

隔震结构震后复位能力研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隔震结构由于隔震层的刚度较小,结构的变形绝大多数集中在隔震层。在强震作用下,隔震装置虽然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变形的需求,但是变形结束后,在某些地震作用下隔震装置很难自动复位到初始状态。隔震层明显的残余变形可能会导致主体结构正常使用功能的中断,难以保证隔震装置在多次余震或未来地震中继续发挥作用,并且在震后难以修复到初始位置。基于此,本文对比分析当前设计规范中对隔震支座复位能力的规定;以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MA)良好的变形自恢复能力为基础,结合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提出自复位隔震支座(SMA–LRB);通过压剪往复加载试验,对比传统LRB与SMA–LRB的力学行为;对基于不同规范限值的LRB及SMA–LRB的单自由度体系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SMA–LRB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在满足规范设计的情况下,LRB隔震体系在震后仍可能出现较大的残余变形;残余变形值与隔震层的最大变形值无直接关系,在中等地震作用下(如设防烈度地震)可能更容易出现残余变形;SMA–LRB隔震体系增强了隔震结构震后的复位能力,能有效减小震后残余变形。

关键词

隔震结构 / 铅芯橡胶支座 / 自复位 / 形状记忆合金 / 残余变形 / 正常使用功能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王斌, 张展宏, 陈鹏, 朱松晔, 戴靠山. 隔震结构震后复位能力研究[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3, 55(05): 5-13 DOI:10.15961/j.jsuese.202300062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