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技术多参数指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冀惠强, 王凤, 杨扬, 赵清河, 郭明涛, 吴臣永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 2025, Vol. 9 ›› Issue (02) : 146 -148+152.

PDF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 2025, Vol. 9 ›› Issue (02) : 146 -148+152. DOI: 10.20267/j.issn.2096-3807.2025.02.047

MRI技术多参数指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分析MRI技术多参数指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青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89例(102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获得表观弥散系数(ADC)、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等参数。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ADC、TIC曲线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以及术后1年MRI成像特征与乳腺癌ALN转移间的关系。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9例乳腺癌患者共102个病灶(恶性病变55个、良性病变47个)。乳腺恶性病变ADC值、TICⅠ型曲线比例均低于乳腺良性病变,Ⅲ型曲线比例高于乳腺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C、TIC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0,灵敏度为96.36%、特异度为93.62%、准确率为95.10%,高于单一的ADC、TIC诊断效能。术后1年随访发现,发生ALN转移32例(ALN转移组)与ALN未发生转移18例(ALN未转移组)。转移组ADC小于未转移组,肿块边缘为模糊构成比、肿瘤内部强化特征为不均匀强化构成比均高于未转移组,ALN短径≥5 mm构成比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技术多参数指标ADC、TIC类型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且ADC与乳腺癌ALN转移有关。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 乳腺癌 / 腋窝淋巴结转移 / 相关性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冀惠强, 王凤, 杨扬, 赵清河, 郭明涛, 吴臣永. MRI技术多参数指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 9(02): 146-148+152 DOI:10.20267/j.issn.2096-3807.2025.02.047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