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朱云, 张南征, 潘武, 杜文琪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06, Vol. 0 ›› Issue (03) : 226 -229.

PDF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06, Vol. 0 ›› Issue (03) : 226 -229.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描述21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以及53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者的内镜、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21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级主要分布在Ⅱ级,占59.8%。病理组织学分级主要分布在Ⅲ级,占79.9%(r=0.1692,P=0.0122)。经治疗后4周8个月间,5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分级由治疗前的Ⅲ级向Ⅰ级转归,而病理组织学分级Ⅳ级为22.7%(r=0.3007,P=0.0287)。内镜分级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两者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本组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描述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以及疗效有不一致性。早期诊断以及近期疗效的判断不仅应依靠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所见,更应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 分级 / 内镜 / 病理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朱云, 张南征, 潘武, 杜文琪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06, 0(03): 226-229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9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