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样本对止凝血指标的影响分析

李洪春, 孟斌, 刘敏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09, Vol. 29 ›› Issue (07) : 455 -457.

PDF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09, Vol. 29 ›› Issue (07) : 455 -457.

不合格样本对止凝血指标的影响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合格样本(样本采集量、储存条件和时间、溶血及输液)对止凝血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STA-R全自动凝血功能仪检测各组样本的血浆凝血酶原(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对于正确采集全血量为1.8 ml的凝血功能管来说,采集量少于1.4 ml,其检测结果显示4项凝血指标均有显著性降低,多于2.2 ml,会导致FIB明显增高。血液离体后,不管是离心后室温、4℃冰箱还是混匀后室温保存,放置6 h或8 h,PT测得值与即刻测定相比均明显缩短,放置24 h时又明显增加。APTT检测结果显示4 h后的测得值均明显延长。TT的分析结果提示,血液离体后即刻分离血浆,无论是室温还是4℃冰箱存放,对TT的测定值均没有明显影响,但以全血混匀状态存在,从4 h起就明显增加。FIB对样本的存放条件和时间没有特别的要求。溶血会对很多临床检测指标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对止凝血指标而言,轻、中度溶血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干扰,严重溶血状态下会使得TT的测定值明显延长。另外,因为临床输液或动/静脉置管不正确采集止凝血样本,分别会造成6.38%(9/141)、16.31%(23/141)的分析误差。结论由于采集量、存储、溶血及输液等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样本对止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假性结论,误导临床医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关键词

样本采集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溶血 / 输液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李洪春, 孟斌, 刘敏 不合格样本对止凝血指标的影响分析[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9(07): 455-457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