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复合电针处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赵紫健, 冯峰, 王浩然, 叶倩, 徐黎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5) : 352 -356.

PDF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5) : 352 -356.

全麻复合电针处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电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为该类手术的麻醉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4年3月—2024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患者74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电针组在麻醉诱导前进行电针干预,取百会、内关(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穴位,刺激30 min,采用频率为4 Hz的连续波;手术开始后,调整为疏密波2/100 Hz交替频率,持续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诱导时采用舒芬太尼、术中使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2组患者入室时和插管即刻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术后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24 h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7、IL-12P70、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术前1 d和术后3 d使用谵妄评估量表进行神经精神状态评分。记录术后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术后谵妄、恶心呕吐、便秘及拔管后不同时间点的氧合状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和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显著降低,拔管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缩短,术后24 h血清IL-6、TNF-α降低,IL-10水平升高,术后谵妄、恶心呕吐、便秘及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P<0.05)。插管即刻心率虽有轻微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复合电针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针灸 / 电刺激疗法 / 动脉瘤介入治疗 / 无阿片 / 不良事件 / 预后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赵紫健, 冯峰, 王浩然, 叶倩, 徐黎 全麻复合电针处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05): 352-35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