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状窦中后1/3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手术策略

张奇, 董成祥, 陆岳, 李峰达, 华磊, 范月超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4 ›› Issue (02) : 131 -135.

PDF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44 ›› Issue (02) : 131 -135.

上矢状窦中后1/3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手术策略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上矢状窦中后1/3处涉及感觉、运动功能区及数条重要回流静脉,探讨此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策略,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9例上矢状窦中后1/3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Ⅰ组,显微镜下肿瘤完全切除,包括上矢状窦内肿瘤的全切除59例;Ⅱ组,显微镜下切除上矢状窦外的肿瘤,包括窦壁肿瘤,但矢状窦未切开,窦内肿瘤未处理,术后给予γ刀治疗者40例。分析Ⅰ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后5年复发率、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KPS评分为优(大于90分)患者占比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组中,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肿瘤位于上矢状窦中1/3、肿瘤质地韧、瘤周引流静脉>3条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3个月KPS评分为优的患者人数比例:Ⅰ组为64.4%,Ⅱ组为62.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0%,Ⅱ组为7.5%,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5年复发率为10.16%,Ⅱ组为12.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矢状窦切开切除窦内肿瘤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风险性。对于年龄≥60岁、肿瘤位于上矢状窦中1/3且侵及窦内者、瘤周静脉数量>3条、肿瘤质地韧的患者,术中不处理上矢状窦内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等放射治疗也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上矢状窦 / 脑膜瘤 / 显微切除 / γ刀治疗 / 远期疗效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奇, 董成祥, 陆岳, 李峰达, 华磊, 范月超 上矢状窦中后1/3处侵袭性窦旁脑膜瘤手术策略[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4(02): 131-135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