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非增强CT“卒中窗”设置对早期缺血改变的诊断价值

张树清, 尹剑兵, 朱丽, Sanjeev Kumar PS, 王天乐, 崔磊, 刘佳, 葛莉, 钱澄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17, Vol. 37 ›› Issue (12) : 816 -820.

PDF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17, Vol. 37 ›› Issue (12) : 816 -820.

头颅非增强CT“卒中窗”设置对早期缺血改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通过头颅非增强CT(NECT)标准化“卒中窗”设置,评估其对早期缺血改变(E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在症状发作的360 min内检查并经MRI或DSA确认EIC的患者。2名放射科住院医师间隔2周先后使用默认窗宽窗位(100 HU、35 HU)、“卒中窗”(30 HU、35 HU)评估EIC及其各种征象,以2名主治医师的最终确认为“金标准”,分别比较住院医师使用默认窗和“卒中窗”对EIC征象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最终确认存在各种EIC征象的患者有113例(67.3%),其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59例,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5例,基底节轮廓消失征42例,脑岛带消失征35例,皮质脑沟变浅征29例,局灶性低密度征31例。住院医师使用默认窗仅发现72例(42.9%)EIC,显著少于“金标准”(P<0.01);但使用“卒中窗”检测到EIC 107例(63.7%),与“金标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医师使用“卒中窗”检测到EIC显著高于默认窗(P<0.01)。除了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在EIC的其他各种征象方面,住院医师使用默认窗EIC检出率均显著少于“金标准”(P<0.05);尽管使用“卒中窗”检测到EIC的征象少于“金标准”,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医师使用“卒中窗”检测到EIC的征象显著高于默认窗(P<0.05)。结论 通过“卒中窗”观察可以显著提高住院医师对EIC的发现率。

关键词

脑缺血 / 体层摄影术 / X线计算机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树清, 尹剑兵, 朱丽, Sanjeev Kumar PS, 王天乐, 崔磊, 刘佳, 葛莉, 钱澄 头颅非增强CT“卒中窗”设置对早期缺血改变的诊断价值[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7(12): 816-820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9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