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束缚抑郁小鼠痛阈的改变及其机制

陈元昊, 李波, 戴毅, 陆雅婷, 李倩, 尹海林, 许涛, 戴海珍, 钱若渊, 王丹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19, Vol. 39 ›› Issue (04) : 264 -266.

PDF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19, Vol. 39 ›› Issue (04) : 264 -266.

慢性束缚抑郁小鼠痛阈的改变及其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束缚抑郁小鼠痛阈的改变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CON)组、慢性束缚(RS)组和慢性束缚—米非司酮(RSM)组。RS和RSM组采用慢性束缚的方法建立抑郁模型,RSM组在每次束缚前30 min灌胃给予50 mg·kg-1米非司酮溶液,连续9 d。9 d后测量各组小鼠的糖水消耗百分比和体重,并计算9d体重增量;采用甩尾实验测量小鼠实验第10、11、12天的甩尾潜伏期(TFL)。结果与CON组相比,RS组小鼠的糖水消耗百分比、9 d体重增量均显著降低,实验第10、11、12天TF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 01)。与RS组相比,RSM组小鼠的糖水消耗百分比、9 d体重增量显著增加,实验第10、11、12天TF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慢性束缚抑郁小鼠痛阈下降,其机制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有关。

关键词

慢性束缚 / 抑郁症 / 糖皮质激素受体 / 米非司酮 / 痛阈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陈元昊, 李波, 戴毅, 陆雅婷, 李倩, 尹海林, 许涛, 戴海珍, 钱若渊, 王丹 慢性束缚抑郁小鼠痛阈的改变及其机制[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 39(04): 264-26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