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探讨丹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靶点和机制

王豪, 孙依敏, 马琴, 韩佳林, 李正泰, 周瑶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22, Vol. 42 ›› Issue (12) : 859 -865.

PDF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22, Vol. 42 ›› Issue (12) : 859 -865.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探讨丹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靶点和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丹参(SM)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根据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SM的有效成分。分别收集SM各种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和DKD的作用靶点,取交集后的靶点即为SM治疗DKD的潜在作用靶点。将这些作用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构建DKD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DKD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n=9)、丹参治疗组(n=9)和缬沙坦治疗组(n=8),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各组大鼠进行相应处理8周后处死,收集血清、24 h尿液和肾脏组织。检测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肌酐(Scr)、24 h尿蛋白水平。肾组织经包埋后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PAS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P-PI3K、P-AKT、PI3K和AKT表达水平。结果 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SM中含有65种有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预测到170个靶点,而DKD疾病预测到1 389个靶点,取交集后得到SM治疗DKD的作用靶点83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PI3K-AKT等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参治疗组BUN、24 h尿蛋白和Scr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脏组织病理切片显示,DKD大鼠肾脏组织存在明显损伤伴有大量胶原沉积,经丹参注射液治疗后有所减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参治疗组肾脏组织P-PI3K和P-AKT的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结果均提示,丹参注射液可有效治疗DK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 丹参 / 网络药理学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王豪, 孙依敏, 马琴, 韩佳林, 李正泰, 周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探讨丹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靶点和机制[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2(12): 859-865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6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