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的1H磁共振波谱应用研究

张慧丽, 殷信道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13, Vol. 33 ›› Issue (11) : 743 -746.

PDF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 2013, Vol. 33 ›› Issue (11) : 743 -746.

脑小血管病的1H磁共振波谱应用研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应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了解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病灶区域与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区域的组织细胞代谢变化情况,从而探讨脑SVD的病理机制及其对脑内神经细胞、轴突的结构破坏情况和对神经递质传递的影响。方法 对43例脑SVD患者行常规MR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后选取51个SVD病灶进行1H-MRS扫描,检测SVD病灶及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和肌醇(MI)等生化代谢物的浓度值并计算NAA/Cr、Cho/Cr、MI/Cr和MI/Cho的比值。将51个SVD病灶分成梗死灶组和慢性缺血灶组,比较2组间上述各代谢值和比值的差异。结果 在脑SVD患者51个病灶中,病灶的NAA、Cho、Cr和NAA/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降低(P<0.05或P<0.01),而病灶的MI/Cho和MI/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升高(P<0.01)。在梗死灶组的脑SVD患者中,病灶的NAA和NAA/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降低(P<0.05),而MI/Cho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组升高(P<0.01)。在慢性缺血灶组的脑SVD患者中,病灶的NAA、Cho和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降低(P<0.01),而MI/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升高(P<0.01)。结论1H-MRS能够反映脑SVD病灶区域组织细胞代谢的异常变化,可为判断SVD对于脑内神经细胞、轴突的结构破坏以及神经递质传递的影响提供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 磁共振氢质子波谱 / N-乙酰天门冬氨酸 / 胆碱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张慧丽, 殷信道 脑小血管病的1H磁共振波谱应用研究[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11): 743-74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9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