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急性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雄性大鼠模型并探讨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机制

武娟, 洒玉萍, 赵协慧, 王树林, 曹宁丽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 2024, Vol. 45 ›› Issue (03) : 206 -210.

PDF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 2024, Vol. 45 ›› Issue (03) : 206 -210. DOI: 10.13452/j.cnki.jqmc.2024.03.007

建立急性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雄性大鼠模型并探讨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摸索相关参数建立急性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雄性大鼠模型并探讨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机制。方法 1.建立急性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雄性大鼠模型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大鼠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高原低氧6h组、24h组、48h组、72h组,适应性喂养7 d后进低压氧舱(模拟海拔7 000 m),以肺组织纹理模糊、肺泡壁变厚、肺泡间隔增宽判断造模成功。2.探讨高原低氧肺损伤机制的方法:分别比较各组大鼠动脉血血气分析(ABG)结果、肺组织血管紧张素II(Ang II)含量、肺组织内皮素1(ET-1)含量和肺组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m RNA的表达情况及肺组织超微结构,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各组雄性大鼠ABG相关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高原低氧6 h、24 h、48 h、72 h组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合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酸碱度(p H)值均下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缺氧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P<0.05)。2.各组雄性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光镜下可见高原低氧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纹理模糊、肺泡壁增厚、肺泡间隔增宽;随着缺氧时间延长,肺组织损伤逐渐加重。3.各组雄性大鼠肺组织AngⅡ、ET-1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高原低氧各组大鼠肺组织AngⅡ、ET-1含量明显升高(P<0.01),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缺氧时间延长而增加,72 h组达到高峰。4.各组雄性大鼠肺组织ACE m RNA表达比较:与对照组比较,高原低氧各组大鼠肺组织ACE m RNA表达均上调,6h组升高显著,72h组达到峰值(P<0.01)。结论 利用低压氧舱模拟海拔7 000 m环境,可以有效建立大鼠肺组织损伤模型;高原低氧肺损伤机制可能与ET-1、AngⅡ及ACE m RNA的表达水平上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失衡有关。

关键词

急性 / 高原 / 低氧 / 肺组织 / 损伤 / 模型 / 大鼠 / 机制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武娟, 洒玉萍, 赵协慧, 王树林, 曹宁丽 建立急性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雄性大鼠模型并探讨高原低氧肺组织损伤机制[J].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2024, 45(03): 206-210 DOI:10.13452/j.cnki.jqmc.2024.03.007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