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1058K)
摘要
目的 通过超声测量产后6周女性不同位点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高发部位与发病类型,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1 247例产后6周行腹直肌超声检查的产妇,收集产妇及胎儿一般临床资料,于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三个部位测量IRD,诊断是否存在DRA,按照发生部位与数目分组。采用逐步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IRD与DRA的影响因素。结果 产后6周脐上3 cm处、脐部、脐下3 cm处IRD分别为(24.63±9.41)、(26.72±9.38)、(9.40±8.22)mm。1 173名(94.06%)产妇发生DRA,单部位者156例(12.51%),同时合并两部位者318例(25.50%),全腹型者699例(56.05%)。剖宫产、怀孕次数、新生儿体质量指数(BMI)、产前BMI及生产孕周或产妇年龄影响三部位IRD(P<0.05)。剖宫产、产前BMI是发生两部位DRA的风险因素(OR=16.140,OR=1.152,P<0.01);剖宫产、新生儿BMI与产前BMI是发生全腹型DRA的危险因素(OR=19.987)。结论 超声测量产后6周的IRD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剖宫产是DRA的高风险因素,当合并影响因素增多,全腹型DRA发病风险增加。
关键词
妊娠
/
腹直肌间距
/
腹直肌分离
/
剖宫产
/
超声
Key words
南娜, 王莉, 王璐, 王珍, 张莉
产褥期不同部位腹直肌间距及分离的超声评价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J].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4, 45(08): 925-929+934 DOI:10.13276/j.issn.2097-1656.2024.0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