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电刺激对人体24 h头低位卧床脑电功率谱密度的影响

刘智, 黎舒涵, 李程飞, 潘益凯, 孙科伟, 张云飞, 李晓英, 王永春, 崔光彬, 孙喜庆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 2025, Vol. 46 ›› Issue (01) : 105 -110.

PDF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 2025, Vol. 46 ›› Issue (01) : 105 -110. DOI: 10.13276/j.issn.2097-1656.2025.01.018

穴位电刺激对人体24 h头低位卧床脑电功率谱密度的影响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观察24 h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期间脑电图(EEG)变化特点及穴位电刺激干预效果。方法 将22名志愿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11人。对照组头低位卧床24 h,电针组头低位卧床24 h后刺激双侧内关穴30 min。分析比较卧床前后两组受试者静息态EEG信号功率谱密度(PSD)变化及心境状态变化。结果 与卧床前相比,头低位卧床24 h后各脑区θ、 α频带PSD普遍降低,右颞叶θ频带PSD及右中央区、右顶叶和左枕叶α频带PSD显著降低(P<0.05),卧床后心境状态量表(POMS)的疲劳、抑郁和愤怒评分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显著升高(P<0.05),精力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右额叶θ频带PSD显著降低(P<0.05),卧床后POMS抑郁评分有降低趋势。结论 24 h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效应改变了静息时部分脑区的θ和α频带活动,同时更容易引起负面情绪的产生。电针刺激调节了右额叶θ频带的活动,对各脑区α频带活动可能存在正性调节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头低位卧床引起的不良情绪的产生。

关键词

电针刺激 / 内关穴 / 头低位卧床 / 脑电图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刘智, 黎舒涵, 李程飞, 潘益凯, 孙科伟, 张云飞, 李晓英, 王永春, 崔光彬, 孙喜庆 穴位电刺激对人体24 h头低位卧床脑电功率谱密度的影响[J].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 46(01): 105-110 DOI:10.13276/j.issn.2097-1656.2025.01.018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9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