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医院2016—2023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刘雅欣, 富文达, 王文婷, 赵娜娜, 李颖, 杨龙飞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 2025, Vol. 46 ›› Issue (04) : 540 -543+549.

PDF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 2025, Vol. 46 ›› Issue (04) : 540 -543+549. DOI: 10.13276/j.issn.2097-1656.2025.04.018

某三甲医院2016—2023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采取的临床对策。方法 收集2016—2023年某三甲医院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类型、输注的血液制剂种类、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以及治疗措施。结果 2016—2023年该院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共计96例,发生率为0.18‰,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0.04‰)与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0.14‰),血液制剂中悬浮红细胞与普通冰冻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的科室为消化科(15.63%)、神经外科(14.58%)、妇科(14.58%)、肿瘤科(12.50%)和骨科(12.50%),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在停止输血后采用地塞米松(25例)、盐酸异丙嗪(3例)、地塞米松联合盐酸异丙嗪(10例)和地塞米松联合氯雷他定(2例)对症治疗;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患者在停止输血后采用地塞米松(6例)和地塞米松联合盐酸异丙嗪(1例)对症治疗。结论 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要类型,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应当对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剂和用血科室进行针对性预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以及上报意识,保障输血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 过敏反应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对症治疗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刘雅欣, 富文达, 王文婷, 赵娜娜, 李颖, 杨龙飞 某三甲医院2016—2023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 46(04): 540-543+549 DOI:10.13276/j.issn.2097-1656.2025.04.018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1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