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油茶品种间儿茶素含量差异及油茶炭疽病关系

陈伟, 顿春垚, 李双龙, 丁中彪, 姚小华, 吴代坤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Vol. 55 ›› Issue (05) : 733 -739.

PDF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Vol. 55 ›› Issue (05) : 733 -739. DOI: CNKI:SUN:SCHO.0.2024-05-011

不同油茶品种间儿茶素含量差异及油茶炭疽病关系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为探究不同品种油茶叶片儿茶素组成和含量与叶片炭疽病害间关系,通过测定长林系油茶品种叶片4种主要的儿茶素单体化合物的含量,分析品种间差异,叶位分布特征,与炭疽病害的相关性,为油茶高抗品种筛选提供依据。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枝条不同部位叶片的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4种主要的儿茶素化合物单体含量;调查枝条不同叶位叶片病害情况,分析儿茶素单体化合物在油茶品种间差异及与炭疽病害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品种油茶叶片儿茶素单体化合物的平均含量存在差异,但尚不显著(P>0.05);油茶叶片中,酯型儿茶素类化合物(EGCG、ECG)含量达到50%以上,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儿茶素的差异显著(P<0.05);油茶叶炭疽发病率与儿茶素单体化合物总含量在油茶枝条空间位置上呈现出负相关性,相关度达到中度以上。实验表明4种主要儿茶素单体化合物含量与油茶品质,油茶抗病强弱的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指标在油茶品质,抗病性的优质品系筛选上提供全面性评价。酯型儿茶素类化合物(EGCG、ECG)可作为优质品系初步快速筛选提供依据。具体的普遍适用性及4种主要儿茶素单体在油茶叶片病菌抑制上的浓度、协同作用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关键词

油茶 / 儿茶素 / 抗病性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陈伟, 顿春垚, 李双龙, 丁中彪, 姚小华, 吴代坤 不同油茶品种间儿茶素含量差异及油茶炭疽病关系[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5(05): 733-739 DOI:CNKI:SUN:SCHO.0.2024-05-011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0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