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髓脂肪化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王紫宁, 杨波, 卢学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55 ›› Issue (07) : 942 -949.

PDF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24, Vol. 55 ›› Issue (07) : 942 -949. DOI: 10.13753/j.issn.1007-6611.2024.07.018

从骨髓脂肪化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与造血微环境失调、免疫紊乱、药物与辐射等多种因素相关。骨髓脂肪化是AA骨髓病理学最典型的特征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由早期的中胚层细胞发育而来,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1],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为多种细胞等的潜能。20世纪60年代Friedenstein等[2]首次从骨髓中提取BMSCs,BMSCs表面可表达CD105和CD73。此后不同学者从脐带血、脂肪、牙髓、外周血等中分离、培养得到BMSCs,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其在免疫调控、造血分化、组织再生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 骨髓脂肪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骨髓造血微环境 / 骨髓造血功能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王紫宁, 杨波, 卢学春 从骨髓脂肪化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4, 55(07): 942-949 DOI:10.13753/j.issn.1007-6611.2024.07.018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23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