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皂苷D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

褚乔, 王小娜, 续佳颖, 彭荟林, 赵裕琳, 张静, 陆国玉, 王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1) : 150 -161.

PDF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1) : 150 -161.

白头翁皂苷D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计算机模拟探讨白头翁皂苷D(PSD)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NBC)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运用Super-PRED、Swiss Target Prediction、PharmMapper、STITCH和BATMAN-TCM数据库收集PSD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TNBC侵袭转移靶点,将两者相交获得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3.10.1软件绘制“PSD-靶点-疾病”互作网络。运用Cytoscape3.10.1中的Centiscape2.2插件设定阈值并获得核心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互作(PPI)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最后将核心靶点依次与PSD进行分子对接。通过Transwell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PSD的作用及机制进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共筛选出PSD潜在靶点285个及药物与疾病核心靶点26个。GO分析获得175个条目,涉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RNA)的结合、酶活性、基因转录调控等方面。KEGG分析获得46个条目,涉及癌症途径、化学致癌-受体活化、癌症中的微小RNA、化学致癌-活性氧、癌症中PD-L1表达和PD-1检查点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PSD与MTOR、HDAC2、ABL1、CDK1、TLR4、TERT、PIK3R1、NFE2L2、PTPN1有较高的结合性。Transwell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SD抑制TNBC细胞侵袭迁移且降低其MMP2、MMP9、N-cadherin及关键蛋白p-mTOR、ABL1、TERT、PTPN1、HDAC2、PIK3R1、CDK1、TLR4和细胞核内NFE2L2的表达(P<0.05),PSD可通过这些靶点阻碍TNBC侵袭转移。结论 PSD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抑制TNBC侵袭转移,为后续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前期基础,为TNBC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白头翁皂苷D / 网络药理学 / 分子对接 / 三阴性乳腺癌 / 侵袭 / 转移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褚乔, 王小娜, 续佳颖, 彭荟林, 赵裕琳, 张静, 陆国玉, 王恺 白头翁皂苷D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5(01): 150-161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12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