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可较好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半暗带

赵子晴, 徐红卫

分子影像学杂志 ›› 2024, Vol. 47 ›› Issue (12) : 1361 -1366.

PDF
分子影像学杂志 ›› 2024, Vol. 47 ›› Issue (12) : 1361 -1366.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可较好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半暗带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评估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的诊断价值,并对患者预后进行预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11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3T MRI常规序列、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及APT检查。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及动脉自旋标记测量核心梗死区(IC)、缺血半暗带区(IP)及对侧正常白质区(CNAWM)的APT值,并分析差异。患者入院第1天由神经内科医生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评分,3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预后情况,评估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应用评分衡量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24,mRS <2分)和预后不良组(n=34,mRS≥2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计算两组IC和CNAWM区域的APT值,并计算IC和对侧CNAWM信号强度的差异(ΔAPT);绘制ROC曲线,计算基于ΔAPT值的AUC;分析ΔAPT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PT可以用于区分患者IC、IP、CNAWM区(P<0.05)。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患者IC区域的APT值、ΔAP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其余临床资料以及CNAWM区域的A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ΔAPT能较好预测患者预后(AUC=0.732,截断值为1.00,95%CI:0.605~0.860)。ΔAPT与患者入院第1天的NIHSS评分存在相关性(r=0.569,P<0.001)。结论 APT可以用来更精确定义患者的缺血半暗带并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改良Rankin评分量表 /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 磁共振成像 / 缺血半暗带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赵子晴, 徐红卫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可较好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半暗带[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 47(12): 1361-1366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8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