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睡眠结构可预防脑小血管病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封晓韵, 夏崇爽, 何哲朗, 黄添容, 王子尹, 杨灿洪, 李焕敏

分子影像学杂志 ›› 2024, Vol. 47 ›› Issue (11) : 1176 -1182.

PDF
分子影像学杂志 ›› 2024, Vol. 47 ›› Issue (11) : 1176 -1182.

调节睡眠结构可预防脑小血管病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作者信息 +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PDF

摘要

目的 应用多导睡眠图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BG-EPVS)与睡眠结构的关系。方法纳入2023年2月~2024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完成3.0T磁共振的95例CSVD患者。采用视觉量化评估法对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进行评估分级,并根据评级将患者分为无-轻度BG-EPVS组(n=45)和中重度BG-EPVS组(n=50)。所有患者均接受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多导睡眠图参数。结果 两组性别、BMI、吸烟和饮酒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轻度BG-EPVS组相比,中重度BG-EPVS组的年龄更高,腔隙性脑梗死、肾功能不全所占比例更高(P<0.05)。与无-轻度BG-EPVS组相比,中重度BG-EPVS组的REM睡眠持续时间、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两组在睡眠进程参数、睡眠质量参数和其他睡眠结构参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EM睡眠持续时间、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BG-EPVS等级呈负相关(P<0.05),NREM睡眠N1、N2、N3期睡眠持续时间及NREM睡眠N1、N2、N3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与BG-EPV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加、腔隙性脑梗死、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是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中重度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较高、腔隙性脑梗死、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的患者更易发生BG-EPVS,提示调节睡眠结构尤其是改善REM睡眠质量,可能在预防BG-EPVS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 基底节区 / 血管周围间隙 / 睡眠结构 / 胶质淋巴系统

Key words

引用本文

引用格式 ▾
封晓韵, 夏崇爽, 何哲朗, 黄添容, 王子尹, 杨灿洪, 李焕敏 调节睡眠结构可预防脑小血管病患者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 47(11): 1176-1182 DOI:

登录浏览全文

4963

注册一个新账户 忘记密码

参考文献

AI Summary AI Mindmap
PDF

7

访问

0

被引

详细

导航
相关文章

AI思维导图

/